长江的四个月禁钓期终于结束,成千上万的钓鱼爱好者重新涌向江一竞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带着钓竿与希望,开始了新的垂钓之旅。
在安徽肥西的杭埠河岸,数百根钓竿如同锋利的剑尖,破开清晨的雾气,鱼线划出的弧光宛如一道闪耀的银色弯月,勾勒出清晨的美丽。7月1日午夜,长江流域的年度禁钓期正式解除。那一刻,杭埠河边的钓友们迅速聚集,岸边的钓竿成长龙般蜿蜒,覆盖了数里河岸。网名为“钓鱼解千愁”的一位钓友,轻抛第一竿,伴随着钓线在水面上的激荡,一条体重超过40斤的大青鱼猛然跃出水面,惊动了整个江面。
与此同时,在四川南充的嘉陵江岸,白色的雾气依旧未散,河岸边的人声鼎沸。钓友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挥竿而立,一位钓友抹去水珠,笑着说道:“钓鱼佬全出动了,旁边看热闹的比钓鱼的还多,简直跟过年赶集一样。”江边人潮汹涌,经验丰富的钓客找到最佳位置,快速投竿,而旁边的观众们则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孩童们在大人间隙中穿梭,充满了欢声笑语。
长江的十年禁渔计划(2021-2030年)已进入第五年,而每年的禁钓期已固定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这段时间正是鱼类繁殖的黄金期,江河水域因此回归宁静。2025年6月30日深夜,禁渔期的结束成为了所有垂钓者期待已久的时刻。那时,在安徽肥西杭埠河岸,“钓鱼解千愁”裹着厚厚的外套,坐在马扎上,旁边的保温杯冒着蒸汽。他曾回忆道:“当时钟指针刚好指向午夜时,数十根钓竿几乎同时甩入水中,声音如暴雨倾盆。”
重庆云阳的江岸,细雨依然飘洒,但钓友们的热情不减。尽管上游的雨水让江水滔滔奔腾,岸边的钓竿依旧一根根投出,划出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弧线,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从四川的嘉陵江到江西的鄱阳湖,再到浙江的千岛湖,解禁后的长江和各大江河成为了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话题。特别是在一段航拍视频中,安徽杭埠河岸的钓竿阵列看起来像是延伸至天际,网友们调侃道:“看了这阵势,鱼群怕是要提前写遗书了。”
然而,在钓友们的兴奋与欢乐背后,长江沿岸的渔政执法站始终保持着严密的监管。禁钓期虽然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管控。对于“每人一竿、每线双钩”的规定,依旧是铁律。7月1日下午2点半,重庆江北区石马河的执法站副大队长杨悦朝着办公室喊道:“巡江,出发!”队员们装备好无人机、执法记录仪和急救包,开始了对河岸的巡逻。江风夹杂着湿气扑面而来,执法队员们迅速展开检查。
“连备用的钓竿都得收起来!”执法队员张昊提醒正在钓鱼的年轻人吕光。这时,无人机已经一竞技股份有限公司飞升至空中,镜头锁定了百米外的两位钓友。队员陆玉潇通过实时画面确认:“他们各自使用了一根钓竿,两线双钩,符合规定。”此时,整个江岸的执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解禁前夜,武汉市政府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多钩、锚鱼和探鱼设备的使用,进一步保障水域生态。泸州市农业部门也划定了严格的禁钓区域,并禁止使用活饵和漂浮船只垂钓。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钓鱼行为更加规范化、生态化。
而在铜陵市郊区,2024年10月,洪某某因在禁捕水域使用抛竿垂钓,遭到1000元罚款。处罚依据《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在重点水域违规垂钓,将面临警告或最高1000元罚款。
随着这些严格的管理措施逐步落实,长江岸边的垂钓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重庆江津区甚至规定,只有当钓获物单尾重量超过2.5公斤时,钓者才可带走;而长度不足10厘米的鲫鱼,必须立即放生。这些规定不仅是对钓友的提醒,也逐渐成为钓友们衡量生态保护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嘉陵江边的执法队员表示,尽管解禁的第一天人流如潮,但大多数钓友都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普法宣传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大家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普遍提高。”杨悦大队长身上的汗水印证了这份辛勤的工作,而他脸上的笑容也透露出对监管效果的满意。“通过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智能手段,执法效率大大提升。”
渔具店的生态环境也在悄然转型。成都三环外某渔具店的老王正在向年轻顾客展示合规的钓竿:“新款钓竿上配有二维码,扫描后能查看《垂钓须知》。”当一位穿着AJ球鞋的小伙询问海竿时,老王幽默回应:“你这是把锦江当太平洋钓了吗?”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了现代垂钓文化正在悄然升级。
这种变化背后,不仅有严格执法的推行,更有科普教育的支持。重庆江津区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惊:三根及以上钓竿垂钓,或不按规定放生超过2.5公斤的鱼类,将面临最高2000元罚款。此外,像重庆石马河执法队员那样,保障垂钓安全已成为新监管的重点。急救包与执法记录仪被视为同等重要的装备,确保钓鱼活动的安全与规范化。
随着长江解禁首日的人潮涌动,生态意识已悄然觉醒。四川的钓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鱼获的测量卡尺,重庆的大爷们也不忘背诵“子线,拍照快放生”的钓鱼口诀。那些细节,已成为新时代钓鱼文化的一部分。
在泸州段,农业部门明确区分了休闲垂钓与生产性捕捞的界限:“钓获物交易与非法捕捞无异。”江苏的钓场经营者则创新性地为鱼群佩戴“健身计步器”,并按“健身里程”收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科技助力监管也在不断发展。在鄱阳湖的无人机巡航视频成为热点,点击量突破百万,当事人老吴调侃自己是“官方认证空军一号”,因为总是“空军”状态,钓不到鱼。重庆石马河的巡护队员与无人机一起巡航时,岸边的钓友们纷纷抬头向他们挥手致意,形成了另一种温馨的景象。
在长江的生态故事中,垂钓的文化已从“征服”转向了“共生”。当安徽的钓友将不合规尺寸的鲫鱼放生回杭埠河,当重庆的青年钓客把误钓的怀卵母鱼送回嘉陵江,这些行为被直播间的镜头捕捉,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