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 从一开始·竞无止境

电话

0631-5783230

中国7万人小镇拿捏了韩国人的胃

标签: 智能钓具 2025-08-29 

  

中国7万人小镇拿捏了韩国人的胃(图1)

  原因无他,只因韩国的天气变化,牵动着整个小镇的经济命脉,尤其是在韩国白菜成熟时期的天气变化。

  一旦韩国白菜遇到产量大减的情况,韩国大概率会出现泡菜危机,而这恰恰是仁兆镇的机会,因为韩国市场上相当一部分的泡菜都产自中国山东的仁兆小镇。

  早在5年前,韩国的泡菜市场进口泡菜就占到四成左右,中国产泡菜的占比达到韩国进口泡菜的99%,这其中又有80%来自于山东仁兆镇。

  可以说,拿到超30%韩国泡菜市场份额的仁兆镇,在韩国泡菜界无疑是一个妥妥的“寡头”。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仅7万人左右的小镇是如何一步步拿捏韩国人的最爱?仁兆镇发家的背后,又能给中国其它小镇产业带来哪些启示?

  超过95%的人每天都会吃泡菜,更有60%多的韩国人一天三顿都离不开泡菜,不管是喝粥还是吃米饭,喝酒还是喝汤,统统都要吃泡菜。

  这种热爱,从热播过的韩剧中也可见一斑。《浪漫满屋》里,扮演主人公的宋慧乔拌饭的是泡菜;《太阳的后裔》里,聚餐吃的是泡菜;《请回答1988》里,双门洞邻里串门更是少不了泡菜……

  韩国国土面积与国内浙江省差不多大小,但韩国山多地少,纬度又较高,因此农产品的产量很低,按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数据,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只有27%,韩国更低,只有20%,自家土地根本养不活5000万人口。韩国一年的大米产量仅有376万吨、白菜134万吨,全国人的泡菜根本不够分。

  在2020年,韩国就因为遭遇了50多天的梅雨天气和多场台风,农作物收成大减,作为泡菜原料的白菜更是供应不足,价格保障,当时首尔一颗白菜的售价高达79元人民币,被媒体称为“钻石白菜”。

  并且不仅白菜,连腌制泡菜的辅料——辣椒、葱姜蒜的价格也一路狂飙,上涨了六七成。

  菜价飙升,泡菜厂制作成本也跟着暴涨,导致韩国境内的700多家泡菜加工工厂中,多达240家厂房停工。

  韩国地小且产业集中,这意味着韩国泡菜一旦减产就是全国范围内减产,根本没有机会调配储备。

  时间回到2008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为了推动韩国四大江治理工程,征用了汉江、洛东江、锦江、荣山江沿岸的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又恰好是韩国白菜的主产区,直接导致了白菜地面积锐减,产量骤降。

  这导致在2010年,韩国同样因遭遇极端天气,白菜价格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翻了3倍,涨到了85元一颗,让人直呼吃不起。

  在当时的韩国首都首尔,为了吃到泡菜,民众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床赶往市场,排上5个小时的队抢购白菜。

  市井街头,韩国百姓为抢白菜而忙乱,庙堂之上,李明博总统则上演了一出“何不食肉糜”的戏码。

  坊间传出,李明博深感菜价昂贵,他下令青瓦台的厨房使用卷心菜腌制泡菜。但是李明博不知道,卷心菜在泡菜危机中,价格也涨至每棵58元人民币以上,与大白菜不相上下。

  这也使得吃不起、吃不到泡菜的民众积累了颇多怨言,批评声不断,甚至直言李明博和其所在的大国家党“除了吹牛没别的本事”。

  为了缓解泡菜危机,李明博急忙从韩国菜户手里收购高价白菜,再以7折的价格将菜卖给百姓。但遗憾的是,韩国倾全国之力也无法快速填补本土白菜的缺口。

  于是李明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紧急取消30%的进口关税,从中国山东、河北、吉林等地进口了160吨白菜、萝卜等蔬菜。

  中国白菜一进入韩国菜市场,供应足了,白菜的价格逐渐回落至15元一棵,市场逐渐稳定。

  但同时,这次泡菜危机也让中国境内的白菜、辅料的售价整体提升了二至三成。与韩国隔海相望、蔬菜出口韩国的主力军山东省嗅到了商机。山东菜农们纷纷扩大种植面积,期盼着第二年的大丰收。

  韩国的泡菜危机,为中国进军韩国泡菜界提供了一个契机,但仁兆镇能够占据韩国进口泡菜界的八成却不仅仅是靠着外部的机遇。

  齐鲁大地自古便是中国的富庶地区,开阔的平原地区加上温带季风气候,还有锦上添花的大沽河,让仁兆成为了白菜的“伊甸园”。

  早在2000年左右,有一个韩国人在仁兆镇建了一家泡菜厂,从此打开了当地做泡菜的大门。

  当地几个做对韩贸易的老板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个商机,开始在仁兆镇建立泡菜厂。

  韩国人喜欢吃泡菜,将其视作国民食物。但也因此,韩国人对泡菜的卫生条件要求很高,如果达不到出口品质,就无法销往韩国。

  所谓“身土不二”即,身体与出生地合二为一,他们认为出生地生产的东西最适合自己的体质,所以韩国人更偏爱“国产菜”。

  亚硝酸盐的产生有两个条件:有细菌,有盐。为了降低亚硝酸盐,仁兆镇泡菜产业想尽了办法:

  泡菜制备所需的白菜、萝卜、大蒜等一竞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材料完全采用新鲜食材,每批原材料均经过农残快检,检测合格后方能入库,全年12次农残外检检测(202项)确保了产品的安全;

  在白菜调味前,工人们需要穿戴上无菌工作服,对所有白菜进行7道清洗程序,以保证食材的洁净;

  腌制完成后与泡菜酱混合过程中进行手工挑选,萝卜一片一片捡出来,泡菜的异物率的指标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二以下;

  通过一道道工序的把关,仁兆泡菜产品能够经过15天的检测不含亚硝酸盐。且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温度控制和消毒程序使得泡菜的菌落总数控制到百万级以下,达到了国家对奶粉的要求标准。

  卫生安全问题解决是第一步,在接着解决韩国人的“身土不二”问题上,仁兆镇同样做足了功夫。

  “韩国市场喜欢什么泡菜,我们都知道。从播种开始,我们种的就是韩国喜欢的品种,并且所用的种子也是最优良的种子。”

  除了种子和品种,仁兆镇泡菜厂的人也不愿作料拉胯,他们用的葱姜蒜全是符合出口标准的。

  此外,仁兆镇泡菜厂商还根据韩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研发出不同的泡菜口感和酱料配方。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道理很简单,做泡菜要往白菜上撒盐,由于白菜帮子厚必须得多撒点。可盐很杀水分,再经过长时间运输到韩国,菜自然就变软了。

  白菜腌渍12小时后,要在上面涂一层酱料。工人们把酱料涂抹到每一片叶子上,要速度,更要涂抹得均匀。

  而酱料,由20多种原料组成。涂抹完酱料的白菜运到冷库里,再进行24小时低温发酵,泡菜就算正式做成了。这是韩国人最喜欢的味道。

  可以说,做了多年泡菜的出口,仁兆镇的泡菜产业把韩国人的胃研究得透透儿的,所以才能稳定地成为出口泡菜最多的地方。

  中国泡菜成为了韩国人的救星,尤其是仁兆泡菜征服了韩国人的胃,但是这个故事远没有就此结束。

  在仁兆泡菜征服韩国人的胃的背后,山东仁兆其实还做了几件事情,进一步夯实了国内的泡菜产业,而这几件事情也是用教训换来的。

  时间再回到2010年,前面讲到山东仁兆的白菜,因为2010年韩国泡菜危机大出口而获益,这也使得山东仁兆的菜农纷纷扩大了种植白菜的规模。

  在当时很多人为山东仁兆的白菜成为韩国人的救星而骄傲,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不知道,到了2011年,随着韩国的白菜产量回弹,山东仁兆的白菜又因规模扩大出现了滞销,这导致白菜真成了“白菜价”,甚至还有所不如。

  举个例子,在2010年,白菜价格行情好的时候,一度能超过8毛钱一斤(蔬菜从菜地到终端市场,至少需要6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加价10%到20%,这样算下来,蔬菜的售价比源头采购价翻好几倍),于是山东仁兆的一位菜农将白菜的种植面积从3亩扩大到了6亩,产量超过了9万斤。

  但到了2011年销售的时候,白菜的单价已经跌到了8分钱一斤,甚至到后来,白菜价格一度下降到2分钱,但一斤白菜的种植成本在2毛左右。

  加上在十几年前,山东省大多数村镇没有冷藏条件,菜农只能在村里等待外地客商拉货,十分被动。

  此后,仁兆镇不再是主要局限在出口白菜,而是沿着原料往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展,更大规模地开展了泡菜加工产业。截至今天,泡菜工厂更是占领了平度市(下辖仁兆镇)的半壁江山,开启了“全民”做泡菜的风潮。

  以2016年为例,韩国产泡菜的出口价格为每公斤3.36美元,而从中国进口的泡菜,单价仅为每公斤0.5美元。

  加上当地持续优化菜种和泡菜产品和提高卫生安全标准,仁兆镇的泡菜也就如前文所说,很快征服了韩国进口泡菜界。

  但做到这一步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先是仁兆镇政府在辖区内成立了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给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搭建起对接平台,并通过优化流程和营商环境降低产业链上下游流转成本,激发企业活力。

  此外,因为仁兆镇的白菜种植区域相对集中,成熟季节接近。季节一过,本地鲜菜供应就不足。

  现在的仁兆镇已经不单纯是种菜了,更是“种”大数据。全国重要的产区,仁兆镇有专门的统计员关注。

  哪里能产多少菜,今年什么菜可能会涨价,销售种子量、种植面积、气候等要素综合起来就能预判一二。

  2018年,张家口的白菜滞销,仁兆镇村民就跑到张家口进货,在仁兆加工,再向韩国输出成品泡菜,初步建立起了一条庞大的白菜网络。

  有了张家口的成功经验后,泡菜厂商又找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大白菜是化德县的支柱产业,这里的白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堪称是中国名牌。

  强强联手,仁兆镇得到了货源充足的白菜,泡菜订单接到手软,拥有了韩国本土企业所不能企及的泡菜产业规模和产能。

  泡菜厂下订单,菜农根据订单来控制产量和品种。菜农们避免了经济损失,泡菜厂则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和供应量。

  可以说,“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构建起“买全国,卖全球”模式的仁兆镇泡菜产业,给诸多中国乡镇经济上了一课。

  再回顾山东仁兆小镇的泡菜产业,仁兆镇能够从一个传统的农业镇转型成为享誉国际的“泡菜小镇”,其发展路径也为其他县域经济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1.找准差异化定位,深耕细分市场。事实上,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来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更应该像仁兆镇一样,结合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深入分析自身的资源禀赋,寻找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领域或产业链环节。

  2.做好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要想参与全球竞争,尤其在食品领域,质量和安全是生命线,必须建立严格的可追溯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甚至要达到或超越国际标准。这对于建立信任、打造品牌也至关重要。同时,主动研究并适应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才能让产品真正“走进去”。

  3.优化产销供应链。现代农业竞争同样是信息和供应链的竞争。因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农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来精准指导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对接市场,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4.政府扮演好“引导员”和“服务员”的角色,着力于产业生态培育。政府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中,应定位于“引导员”和“服务员”,而非直接下场的“运动员”。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市场秩序维护和品牌推广,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即使没有绝对的鲜甜资源优势,但通过后天的战略眼光(找准细分市场)、组织创新(“买全国,卖全球”的模式、合作化)、技术升级(标准化、质量安全、科技赋能)和政府精准施策(优化环境、做好服务),同样可以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将一个小产品做成一个大产业,带领一个地区走向富裕。

  而中国也正是有太多像山东仁兆这样的县域经济,才能铸就一副全国各地产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山东潍坊的王家庄子村被称为“中国风筝第一村”,每年要为世界各地提供9000多万只风筝,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

  山东寿光则是用84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撑起了400万吨的蔬菜年产量,肩负起中国菜篮子的重任;

  还有山东曹县,不仅成为继杭州、成都、广州以外的中国第四大汉服生产基地,还拿捏着日本的棺材自由,日本90%的棺材都来自曹县。

  或许和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繁荣与发达对比,中国的县域经济显得低调沉默,甚至有些“土里土气”。

  但也正是这些遍布中华大地的上千个县域,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它们占据了90%的国土面积,承载着超过60%的人口,贡献了约40%的GDP总量。它们不仅持续为国家发展“输血”,更在广阔天地中实现着坚实的“造血”功能,是中国经济韧性不可或缺的根基。

  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在县城乡镇,选择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能拥有我们所向往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荐新闻